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
2007年2月5日 星期一
人脈與交情不是來自於臭味相投!
人與人的人際關係或交情好壞,多源自於是否對他人尊重。
因為對人的尊重,相對應於個人的,是關於一個人的自尊。
因為,Maslow有說過:
Maslow需求階層理論(新版),三個次理論為X理論(最低兩階層)、Y理論(中間三層)、Z理論(最高一層),層次由低而高如下(Cowley, 1996):
(1) <X理論>生理的需求
(2) <X理論>安全的需求
(3) <Y理論>愛與被愛之歸屬感需求
(4) <Y理論>自尊的需求(相當重要!!)
(5) <Y理論>自我實現的需求
(6) <Z理論>最高需求(超越性或靈性需求)
尊重,可以使異質性個性者,欣賞互補之美;瞧不起,可以使同質性個性者,增加彼此競爭基準!人際關係理論有談到:
人際吸引的原因:
(1) 互補原則
(2) 相似性原則
因此,人脈與朋友,全來自於是否對人有種無私的重視與尊重!!
因為對人的尊重,相對應於個人的,是關於一個人的自尊。
因為,Maslow有說過:
Maslow需求階層理論(新版),三個次理論為X理論(最低兩階層)、Y理論(中間三層)、Z理論(最高一層),層次由低而高如下(Cowley, 1996):
(1) <X理論>生理的需求
(2) <X理論>安全的需求
(3) <Y理論>愛與被愛之歸屬感需求
(4) <Y理論>自尊的需求(相當重要!!)
(5) <Y理論>自我實現的需求
(6) <Z理論>最高需求(超越性或靈性需求)
尊重,可以使異質性個性者,欣賞互補之美;瞧不起,可以使同質性個性者,增加彼此競爭基準!人際關係理論有談到:
人際吸引的原因:
(1) 互補原則
(2) 相似性原則
因此,人脈與朋友,全來自於是否對人有種無私的重視與尊重!!
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
像準備考研究所的大四生活!
如同大學老師程泰運老師(副局長、主任)的提醒:要培養出一種步調、生活形態!
從事平淡、需要恆心與毅力的工作,或許需要以下信念:
一、「不覺自己是笨蛋」的感覺;
二、「笨蛋不只有自己」的想法!
但是,若非培養出「興趣」,則非長久之計!!
從事平淡、需要恆心與毅力的工作,或許需要以下信念:
一、「不覺自己是笨蛋」的感覺;
二、「笨蛋不只有自己」的想法!
但是,若非培養出「興趣」,則非長久之計!!
2007年2月1日 星期四
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
社會工作理論課程期末考試(參考答案)
美和技術學院 社工師證照暨長期照護社工學士學分班
社會工作理論課程期末考試(參考答案)
(一) 簡要回答社會工作理論有關的題目。(30分)
1.社會支持網絡處遇裡的「壓力因應」概念架構為何?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2.心理暨社會學派,優缺點分別為何?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3.女性主義社會工作,處遇的主要評量的重點為何?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4.精神分析觀點中提及的人格結構,內涵為何?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5.生態系統理論中的「生活模型」概念為何?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6.危機介入模型,有什麼特色?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(二) 因為「限制」,於是更可以於可行與可能性之處努力;而理論觀點之異同與優缺,亦可因比較更加確立,請試比較以下差異;擇一回答。(10分)
1.「病理取向VS長處觀點」之比較。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2.「傳統社會工作VS基變社會工作」之比較(以表格呈現)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(三) 以下題目與社會工作理論有關,請用兩三行字簡答即可。(30分)
1.「三歲定終生」較接近哪一學派的概念?請說明?>>答案:精神分析觀點(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)。
2.「有理走遍天下,無理寸步難行」與「不打不成器」分別較接近哪一學派的概念?兩者的關聯?>>答案:認知行為理論(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Theory)。
3.「拿破崙沒有打過敗仗,因為只要可能打敗仗,就不打那場仗」,就類似社會工作理論中哪個理論一般?也僅針對可行的事件做處遇?>>答案:任務中心取向(Task-centered Approach)。
4.「見林不見樹」較接近哪一學派的概念?理由?>>答案:系統理論(System Theory)。
5.實務界中的漂流社工,屬於哪種社會工作理論取向?原因?>>答案:基變觀點社會工作(Radical Social Work)。
6.實務界中的醫務社工(一般科),屬於哪種社會工作理論取向?原因?>>答案:心理暨社會學派(Psychosocial Approach)。
(四) 針對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老年人(包含失智症、帕金森氏症等退化性疾病),疑似家庭支持體系不足,也自尊心低落,也不會運用社會資源。對於這樣的案主,你打算用怎樣的理論基礎來提供怎什麼服務?(30分)>>略,依靠學生大腦+參考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社會工作理論課程期末考試(參考答案)
(一) 簡要回答社會工作理論有關的題目。(30分)
1.社會支持網絡處遇裡的「壓力因應」概念架構為何?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2.心理暨社會學派,優缺點分別為何?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3.女性主義社會工作,處遇的主要評量的重點為何?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4.精神分析觀點中提及的人格結構,內涵為何?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5.生態系統理論中的「生活模型」概念為何?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6.危機介入模型,有什麼特色?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(二) 因為「限制」,於是更可以於可行與可能性之處努力;而理論觀點之異同與優缺,亦可因比較更加確立,請試比較以下差異;擇一回答。(10分)
1.「病理取向VS長處觀點」之比較。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2.「傳統社會工作VS基變社會工作」之比較(以表格呈現)>>略,詳見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(三) 以下題目與社會工作理論有關,請用兩三行字簡答即可。(30分)
1.「三歲定終生」較接近哪一學派的概念?請說明?>>答案:精神分析觀點(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)。
2.「有理走遍天下,無理寸步難行」與「不打不成器」分別較接近哪一學派的概念?兩者的關聯?>>答案:認知行為理論(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Theory)。
3.「拿破崙沒有打過敗仗,因為只要可能打敗仗,就不打那場仗」,就類似社會工作理論中哪個理論一般?也僅針對可行的事件做處遇?>>答案:任務中心取向(Task-centered Approach)。
4.「見林不見樹」較接近哪一學派的概念?理由?>>答案:系統理論(System Theory)。
5.實務界中的漂流社工,屬於哪種社會工作理論取向?原因?>>答案:基變觀點社會工作(Radical Social Work)。
6.實務界中的醫務社工(一般科),屬於哪種社會工作理論取向?原因?>>答案:心理暨社會學派(Psychosocial Approach)。
(四) 針對神經退化性疾病的老年人(包含失智症、帕金森氏症等退化性疾病),疑似家庭支持體系不足,也自尊心低落,也不會運用社會資源。對於這樣的案主,你打算用怎樣的理論基礎來提供怎什麼服務?(30分)>>略,依靠學生大腦+參考侯老師授課講義。
2007年1月16日 星期二
代罪羔羊通常只是表象
近期媒體報導多起關於社工人員(社會工作者)在執行保護性業務之“疑似”疏失,導致社會各界不同觀感與解讀,但或許,「代罪羔羊通常只是表象」,因為,有了代罪羔羊,相關“疑似”疏失部門與人員,就可以減少遭受責難的可能。
承續上述,有以下三點看法:
一、結構性問題
以社會工作師法所範定的多項執業內容而言,通常在媒體報導到關於社會工作者,多為「保護性服務」業務的部分。在社會局的社會工作者,執行具有公權力的保護性業務時,通常涉及個案量過大、工作風險過高、專業合作間不密切、社會影響力暨公權力權威不足、工作者內心信念與價值衝突等,以及預期工作內容導致負向形象的「原罪」,都不僅該歸因於個人問題,而是結構性問題。
二、督導暨工作技術
保護性業務,具有其獨特屬性,則相關對與部門,本該依所預設之使命與任務,設計良好相關配套措施與支援資源,也需相對足夠,此才為社會工作師法第14條「社會工作師執行業務時,應以受服務對象之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」之積極意義。故社會工作專業宜向內做專業督導與工作技術的檢視,外界資源與政府應提供適度社會資源協助專業服務施行。
三、專業的處遇焦點與有限性
任何專業都有其專業的處理、治療、著手的焦點,當然也有其有限性,在醫院從業之醫務社會工作者,經常被家屬問到病患的疾病診斷,這如同社會局社會工作者在媒體報導中,被期待回答(判斷)受害者死因一般,此兩件實非社會工作者訓練中的專業能力,更是醫師與法醫或檢察官等專業責任,但社會過多期待與專業能力與責任未盡釐清狀態,將非屬專業的責任,搭配媒體聳動炒作的特性,以「代罪羔羊」方式來「祭」給社會大眾,實屬不當,因為,不論醫療或是法律等各方面專業,都有其專業的有限性;而更積極面來說,是該期待專業發揮其該有、具有、應有
的專業社會功能。
社會發生虐待與死亡等事件,是社會的不幸,也是大家的責任,若是社會工作者疏失,實該依法懲處與檢討,但與其歸因工作者個人,倒不如檢討結構面因素來得有助於日後人民的福祉提升。
註:筆者為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生
社團法人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執行顧問
承續上述,有以下三點看法:
一、結構性問題
以社會工作師法所範定的多項執業內容而言,通常在媒體報導到關於社會工作者,多為「保護性服務」業務的部分。在社會局的社會工作者,執行具有公權力的保護性業務時,通常涉及個案量過大、工作風險過高、專業合作間不密切、社會影響力暨公權力權威不足、工作者內心信念與價值衝突等,以及預期工作內容導致負向形象的「原罪」,都不僅該歸因於個人問題,而是結構性問題。
二、督導暨工作技術
保護性業務,具有其獨特屬性,則相關對與部門,本該依所預設之使命與任務,設計良好相關配套措施與支援資源,也需相對足夠,此才為社會工作師法第14條「社會工作師執行業務時,應以受服務對象之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」之積極意義。故社會工作專業宜向內做專業督導與工作技術的檢視,外界資源與政府應提供適度社會資源協助專業服務施行。
三、專業的處遇焦點與有限性
任何專業都有其專業的處理、治療、著手的焦點,當然也有其有限性,在醫院從業之醫務社會工作者,經常被家屬問到病患的疾病診斷,這如同社會局社會工作者在媒體報導中,被期待回答(判斷)受害者死因一般,此兩件實非社會工作者訓練中的專業能力,更是醫師與法醫或檢察官等專業責任,但社會過多期待與專業能力與責任未盡釐清狀態,將非屬專業的責任,搭配媒體聳動炒作的特性,以「代罪羔羊」方式來「祭」給社會大眾,實屬不當,因為,不論醫療或是法律等各方面專業,都有其專業的有限性;而更積極面來說,是該期待專業發揮其該有、具有、應有
的專業社會功能。
社會發生虐待與死亡等事件,是社會的不幸,也是大家的責任,若是社會工作者疏失,實該依法懲處與檢討,但與其歸因工作者個人,倒不如檢討結構面因素來得有助於日後人民的福祉提升。
註:筆者為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生
社團法人高雄市聰動成長協會執行顧問
2007年1月8日 星期一
心胸與視野,決定了格局!
訂閱:
文章 (Atom)